每周好书推荐《跟我学论语500句》、《我们何以不同》
日期:2024-10-17 09:40:55  发布人:资源管理处  浏览量:263

图书馆每周好书推荐

图书1—《跟我学论语500句》

image.png

容简介

20500句,每句都做了翻译,内容完整,简明扼要。

·本书给每一句都创设了标题,跟各章一样,以每句的首句,或第一句中可辨识内容的句子做标题,并以此生成目录。读者可以更快地找到自己想要解析的句子。

·每一句单独起页,不连排,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本书特增加顺义。这是译者自创的一个注释。顺义不求顺成正义,只求文意顺畅。有的难解之句,不做强解,毋必毋固,译者会从上下文意顺通的角度,采用或自译一种,并加以解释。对同样也能圆说的译法,也会介绍给读者。

本书为译注本,实际字数不超过10万字,却是个完整版本,20500句,逐句译注。省略了史实的考证,文字的训诂,没有记述,不做点评,力求展现《论语》最原本的思想,使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读懂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理念。

书中原图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书2——《我们何以不同

image.png

内容简介

自我是一个动词,我们永远在成为

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王芳带来自我认知的力量

重新认识星座、MBTI,了解描述人格的多种工具

经典理论与现代研究,从外在行为去看内在心理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和别人有何不同?这些不同从何而来,对我又意味着什么?现在的我可能发生改变吗?

这些无处不在的个体差异及其由来,正是人格心理学探索的主题。本书通过人格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现代研究,依托人格特质描画形形色色的个体,围绕人格成因梳理形塑个体差异的复杂力量,聚焦人格动力阐释个体差异的人生意义,丰富而深邃的心灵图景由此展开。

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人格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我们永远都在成为,可以被描述却无法被定义。

名家推荐

心理学有很多不同的类别、模型,但跟我们每个人最相关的,可能还是人格心理学。王芳老师是目前国内能够把人格心理学讲得最明白、清楚的其中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老师。由揭穿星座人格类型真相入手,逐步切入,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引导我们去看在科学上怎么理解人的性格类型,我们的人格是如何被形塑而成的,又该往何处去。许多最经典的心理学研究范式、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一一出庐。——梁文道

心理学有很多分支领域,其中人格心理学是一门人生的哲学,是弗洛伊德、霍尼、马斯洛、华生、凯利、米歇尔等心理学大师们用自己一生总结出的人生精华建构起来的,哲理且实用。对于历经人生洗礼的中年人,学习人格心理学会对他回问人生谜题有帮助;对于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学习人格心理学会对他规划人生、防止心理脱轨有价值;对于希望塑造优质后代的父母,学习人格心理学会让他知晓积极品质培养的原理。——许燕

书中摘录

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进而接纳,包容并尊重这些个体差异,是心理学带给我最大的心得,也是这段旅程中最富兴味之地。虽然很多人开始认识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学实践,并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但事实上,作为理论与研究的心理学同样与生活密不可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成为我们认识和思考自己及世界的一个选项。—— 引自章节:自序 

自我标签化还会促使人们不断去搜寻支持标签的证据而无视相反的证据,此时,如果知道哪些所谓的证据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就将误导判断甚至带来对自己或他人的错误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是经过科学检验的心理测试也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管窥当下的自己,但人格是发展变化的,可将其作为参考但大可不必以此当作自身的行动准则乃至让它们变成成长的枷锁。—— 引自章节:01. 星座科学吗? 

社交性为例,在外向性上典型的高分者(也就是明显偏于外向的人)喜好热闹、热爱社交,在他们看来,社交活动是一种享受,他们喜欢成为目光的焦点和派对的灵魂,因而对此充满渴望:而在外向性上得分较低的人(也就是明显偏于内向的人)则偏好独处,他们倒不会刻意回避社交,只是不像高外向者那样对社交活动如此热衷,社交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可以参与但没那么爱,他们也不会像高外向者那样从社交中得到很多乐趣,太多的社交活动对他们来说甚至还是某种程度的负担和消耗,如果可以选,他们更愿意做一些允许独自完成的活动。—— 引自章节:02. 内向者不合群? 

总之,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和独立判断,努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切勿将控制权随意交于他人,这不仅针对暗黑人格者,也是在任何人际关系中都应坚守的准则。—— 引自章节:09. 人性的阴暗面:暗黑人格 

那些提供购物评价、就餐评价、酒店评价的平台都是在起到声誉监控和口碑传播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被剥削和欺骗的风险。 社交媒体也是如此。如果有人干了过分的事,在社交媒体上一曝光,直接社会性死亡。但是这也带来了弊端,进化而来的声誉监控机制同样是那个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反应过于灵敏的警报器,它很可能用力过猛而引发过度反应,致使一些轻微失当的行为令当事人付出与之不对等甚至不可承受的代价。特别是在虚拟世界中,这样的事情更是极易发生,毕竟对于网络执裁者来说,对着一个陌生人轻飘飘地打出一些诋毁的话成本太低了。如何在良性的社会监督与个人隐私及权益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值得法律、社会及个人持续思考。—— 引自章节:13. 一起向狮子扔石头?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似乎有三件事情是没有学过的:第一件事是怎么谈恋爱,基本靠自学成才;第二件事是怎么做父母,很多人直接把对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拿过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第三件事是怎么面对死亡,全社会对这件事讳莫如深。谈恋爱和做父母在本质上是一件事,都是建立和维系关系,而面对死亡则是处理分离,它们全部都和亲密关系有关。于是,主动去触碰这些领域,去了解和学习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引自章节:17. 原生家庭即原罪?

我们有时候过于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一套,同时又把心理的苦和身体的苦混为一谈,两个必须一起苦,否则就是得不到位,还把苦和难当成一回事,认为难必然苦,不苦就是还不够难。实际上,这种用力且紧绷的方式最是耗能。那么不至于如此消耗甚至还有所补充的方式使什么呢?第一,变成习惯;第二,添加热爱。习惯自然而然,无须损耗自控资源;热爱乐在其中,不但不损耗,反而能够滋生能量。—— 引自章节:27. 弗洛伊德的理论遗产

阿德勒后继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生动地区分这二者的区别,将它们分别称为横向努力"纵向 努力想象有两个人,一个人在水平面上跑,每跑一步都比之前的自己更进了一步;而另一个人在一个垂直的梯子上爬,每爬一格都要看一下自己超过了多少人。前者就是横向努力者,他们以任务为中心,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和自我成长,关心的是我做得怎么样”“我有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于是他们追求卓越的方式是参与到他人与世界中去,去通过融入,创造、爱与合作来实现目标。相比之下,纵向努力者追求的是领先和隔绝,是战胜他人以让自己高人一等,于是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聚焦于对名声和地位的追求,只关心我看起来怎么样”“我有没有落后 —— 引自章节:28. 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建构的经验世界里,即便客观环境完全一样,知觉经验也可能各不相同,这种主观经验即一个人的现象学要比客观世界本身更重要。一个人眼中的小挫折在另一个人看来不啻天塌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永远不要去轻易评判他人的悲喜,如果可以,去共情,如果不行,请保持尊重。—— 引自章节:35. 你喜欢当下的自己吗?

其实,努力不努力,有多努力应该是个人选择,然而现在却变成了一种价值评判。事实上,影响成功与否的元素多元而复杂,努力当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当把其他因素悉数隐去,只宣扬努力奋斗单方面的作用并无限夸大其功能的时候,努力规范就可能变成一种限制和压迫。可以看到,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在很努力地交努力税,表现为日渐稀少的头发,越来越脆弱的健康,无暇照顾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以及一堆失去童年的鸡娃等。这些显然有别于德韦克理论中对努力的肯定,而变成了对努力的迷信。—— 引自章节:40. 人格可塑吗?

心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每个理论取向都是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世界那么大,人那么复杂,怎么可能只有一个角度?而如果我们很轻易地笃定了自己的立场,或许就很难欣赏其他角度的世界了。当然,可以选择一个最具共鸣的取向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对其他取向保持关注。最终,所有的理论都是工具,我们掌握的工具种类越丰富,工具箱就越充实,如此,认知与解决人生问题的通达性与有效性就越高。—— 引自章节:结语 猜不透的斯芬克斯之谜


均位于进门左边书架(新书区域)





核发: 点击数:168 收藏本页